近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方案》,要求到2020年,系統構建“無廢城市”建設指標體系,探索建立“無廢城市”建設綜合管理制度和技術體系,試點城市在固體廢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明顯進展。
打造無廢城市,既要開源,又要節流。節流,即減少廢棄物的排出,推動固體廢物在源頭上的減量,而開源,則包含對固體廢物的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建設無廢城市,需要各方面的積極配合,更需要利廢企業挑起大梁。
“無廢城市”是一種先進的城市管理理念,建設的遠景目標是最終實現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和處置安全。
早在上世紀90年代,金隅集團就開始依托自身優勢,開展水泥窯協同處置各類固體廢物的相關課題,特別是在金隅冀東水泥北京區域的三家企業,已經成為建材行業中利廢處廢的佼佼者,為首都的碧水藍天建設做出了卓越貢獻,成為名副其實的“城市凈化器、政府好幫手”。
金隅琉水環保公司建成了國內第一條生活垃圾焚燒飛灰處置工程;金隅北水環保公司建成了國內第一條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物示范線和第一條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污泥示范線;生態島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國首個集焚燒、填埋、資源綜合利用三位一體的大型現代化危險廢棄物專業處理機構,處置技術及管理水平遙遙領先全國同行業者,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截至目前,琉水、北水、生態島(紅樹林)三家企業共收集處置北京市各類危險廢物超過90萬噸,占北京市危險廢物產生總量的85%以上。目前可處置國家危廢名錄規定的46類中的42類,成為首都城市環境安全運行的基本保障,也成為全國開展最早、集聚度最高、技術最領先的危廢處置基地。
早在水泥產能過剩日益突出但尚未引起社會足夠重視的2005年,琉水公司就開始進軍“環保產業”,與北京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共同承擔了北京市“垃圾焚燒飛灰資源化”重大研發課題。這項令世界環境研究人員都無可奈何的技術研究,琉水公司經歷了長達10年的工程化技術研究和實踐探索,歷經10萬小時研發,80多項改造,成功破解垃圾飛灰處置難題,并建成了國內首條垃圾焚燒飛灰工業化處置示范線。琉水的處置技術不僅可以將有毒有害飛灰‘吃干榨凈’,還能生成工業鹽;不僅填補了國內在飛灰處置領域的空白,更代表著我國飛灰處置技術在世界的領先地位。目前,琉水公司第二條飛灰處置線經過調試,已實現達標達產運行。北京市的飛灰幾乎都是在這兩條處置線完成最終處置。
2005年,在北水公司,國內首套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依托水泥窯處置城市工業廢棄物的環保示范線在這里拔地而起,經無數次大膽嘗試和成功實踐,成為國內起步最早,同類窯型處置危廢種類最全,處置能力最大的水泥窯協同處置危險廢棄物工程。該工程服務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業等產廢單位。
原本人們印象中的高污染的水泥企業,如今被賦予了新的城市功能,完成了從污染到環保的華麗轉身。
金隅冀東北京區域的另一家企業生態島(紅樹林)公司同樣也為城市的無廢化提供了重要保障。截至目前,公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奔馳、北京現代等4000余家產廢單位簽署了危廢收集處置服務協議,北京地區市場覆蓋率達到90%,累計治理北京市各類污染土壤約300萬立方米,占北京市污染土壤處置總量的50%以上,解決了大量工業企業疏解搬遷后的環境遺留問題。作為北京市突發環境事件危險廢物應急保障單位,公司打造了一支反應迅速、處突能力強的專業應急保障隊伍,成功地處置了多起北京市環境污染應急事件,圓滿完成了APEC會議、建國60周年等重大活動和敏感時期的環境應急保障任務。
為精準對接首都城市功能,持續提升危廢處置能力、新技術研發和孵化能力、高端智能化生產水平,三家單位不斷鉆研,在更深層次、更寬領域、以更大力度全方位地挖掘處置固廢的潛力。
為匹配北京市飛灰產生增量和房山區建筑垃圾“無處安放”難題,2017年底,琉水公司飛灰二期工程和建筑垃圾資源化項目相繼建成,為解決政府后顧之憂和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了堅固的綠色屏障。同時,三家企業還瞄準固廢處置關鍵技術,加大科技研發和創新驅動力度,并以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為主要手段,完善智能化、信息化系統建設。
生態環境部黨組書記、部長李干杰前不久在署名文章中指出,“無廢城市”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探索過程,需要試點先行,先易后難,分步推進。現階段以大宗工業固體廢物、主要農業廢棄物、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危險廢物為重點,強化源頭大幅減量、充分資源化利用和安全處置,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個左右有條件、有基礎、規模適當的城市,在全市域范圍開展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建設模式。
據了解,金隅冀東北京區域三家企業已經形成了“特色引領—鏈式集群—全面覆蓋”的綠色發展模式,并且其豐富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已經在國內得到廣泛推廣。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危險廢棄物、生活污泥及污染土處置業務遍及全國十幾個省市,金隅環保產業也因此不斷壯大。隨著“無廢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以及國家對城市環保工作的重視,金隅環保將更充分地發揮優勢,挖掘潛力,為山青、水綠、天藍、地凈的城市建設做更大貢獻。